近日,我院一癌症患者欲捐眼角膜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
3
月
27
日上午,经过院方积极联系安排,安徽省红十字会眼角膜库的工作人员来到病房,为患者郑玉完成眼角膜捐献申请。同时,我院职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胡文传也来到病房进行探望。
让人感到心痛的“微笑”
3
月
22
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庐阳分院,郑玉躺在一张靠窗的病床上,她被癌症折磨了
4
年,今年
55
岁的她,现在连翻身的力气也没有,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郑玉的爱人老孙坐在病床旁的凳子上,病房里的气温不低,可老孙的双手却缩在爱人的被子内。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眼角膜捐出去,可以帮助需要的人看到光明。”郑玉的笑配上明亮的眼睛,很迷人,可没有笑声的笑却让人有种心痛的感觉。
郑玉说话的时候,老孙先是低下头,后又站起身背朝着病床,面向拉着窗帘的窗户,左手捂住面部。窗外,传来享受“课间
10
分钟”孩子们的喊声。
患病
4
年,郑玉的体重从最初的
130
斤变成现在的
80
多斤,癌症更让她失去了卵巢、子宫、阑尾。
没有希望却可以给人希望
郑玉说起她的病,声音平和像是在说与她无关的事。
“以前,我有
130
斤,现在只有
80
多斤了。
2008
年,发病的时候,肚子大的跟怀孕六七个月一样。”
“医生诊断我看不懂,是三条红杠,后面跟着一个
C
。后来才知道我已经是卵巢癌晚期,我进行了手术,切除了卵巢……一年后,病情又恶化了。”
2009
年下半年,郑玉的肿瘤复发了。她跑过很多家医院,每家医院都是相同的结论:风险太大,不能手术,只能保守治疗。每天的治疗只是缓解病情,完全没有康复的希望。躺在病床上,郑玉除了接受治疗,就是用回忆打发时光。
“我想起曾经看到的新闻,一个医生的母亲捐献的眼角膜,让几个人看到了光明”,郑玉说,这个重新捡起的回忆让她兴奋,“我虽然没有希望了,但却可以给人希望”。
捐眼角膜不是一件小事,郑玉没有与家人商量,只是通知他们“我要捐眼角膜”。“我可以给别人希望,我可能给他们光明。”郑玉很坚持。
院方积极联系捐献事宜
近一个月没有进食,郑玉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连医生也无法预测她能撑多久。郑玉的主治医生汪方林说:“也许是三两天,也可能是三两个月。”
3
月
8
日
那天,汪方林在查房的时候,可能郑玉感觉自己的时日不长了,希望医院帮助联系红十字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我知道我的眼角膜可以让好几个人恢复光明。我所做的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也希望更多的人也能这么做,毕竟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郑玉的事迹感动着身边每一个医护人员。
庐阳分院刘洪霞院长得知情况后,积极与安徽省红十字会眼角膜库取得联系。“我们希望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帮助郑玉达成心愿。”刘院长也表示,院方将对患者的治疗费用进行部分减免。
大义父亲胡文传前往病房探望
“你很坚强,不简单,你做的事情很伟大。”
3
月
27
日上午,我院职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胡文传来到庐阳分院病房探望郑玉,他也是个“过来人”,多年前,他捐献了小女儿的眼角膜。
由于胡文传曾是一位眼角膜的劝捐员,这次前来看望郑玉,他不仅带来了一笔善款,还想为郑玉做些心理疏导。“捐出眼角膜,等于给了别人第二次‘生命’,也是你生命的延续。”胡文传叮嘱郑玉,不要给自己压力,思想上放开些。
“我想把眼角膜捐给别人,让他们也看到世界的美好。”郑玉禁不住感叹,“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我会坚强的。”
当天上午,安徽省红十字会眼角膜库的工作人员还为郑玉送来了《志愿者捐献角膜申请登记表》,
“我的心愿快达成了,非常高兴。”躺在病床上的郑玉看着丈夫孙忠昌代她在志愿者捐献眼角膜申请登记表上签字并按下手印,心情有些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