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约挂号
  • 官方微信

严谨 求实 卓越 创新

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预防、康复、急救、健康检查、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口腔疾病不防不治“藏隐患”

2018-09-20 来源:浏览量:2124

9月19日,合肥市滨湖医院口腔科医生利用患者候诊时间开设牙齿常见疾病知识宣讲,提高大家对口腔健康的重视,建立自我口腔健康行为。

 
9 20 日是“全国爱牙日”。作为通往身体其他部位的“窗口”,口腔可提供健康失调的信号,其健康状况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与全身各器官的健康互为影响。专家提醒,口腔健康状况不可忽视。
 
“孕、老”重点要防“病从口入”
 
“所谓‘病从口入’,口腔作为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入口,它和身体其他许多器官有着密切联系。”省口腔医院专家表示。比如,牙周病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并与糖尿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二者互相影响;孕妇的口腔健康会影响新生儿,牙周病可能导致低体重的早产新生儿。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中,我国明确提出“加强口腔卫生工作”,“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将“健康口腔”提高到“健康中国”层面的高度。而当前,我国口腔医学人才仍然紧缺 , 牙科医生与人群的比例约为 1 7000 ,即 7000 人只有 1 个牙科医生,这与发达国家的 1 2000 相距甚远。
 
孕妇和老人,是需要加强牙齿健康的重点人群之一,但调查显示,这两大人群主动看牙的意识始终偏低。“在欧美国家,看牙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但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牙疼不是病’错误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会觉得牙疼不会危及生命,能忍则忍。”专家表示。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平均失牙 10.7 颗。而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组发布的《中国健康与养老报告 2016 》, 2015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人的看牙率仅为 19.1%
 
专家提醒,老年人进食食物的量、质量以及协调性会对全身健康产生影响,老年人的咀嚼效率和营养状态密切相关,而口内余留牙齿的数目则直接影响咀嚼效率,倡议“在 80 岁时仍然保留 20 颗以上的牙齿从而保留足够的咀嚼功能”。因此,老年人尤其要保持口腔清洁以有效预防龋病和牙周病,若出现龋齿、牙周病应及时就医;牙齿拔除或脱落后要及时进行义齿修复,义齿要保持清洁,长期使用发生磨损后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对于孕妇,专家则提醒,“女性怀孕后,内分泌发生改变、雌性激素代谢增加,会使牙龈组织炎症加重。而牙龈发炎所产生的细菌,会通过母亲的血液循环进入胎盘组织,引起羊膜腔感染,这会给母亲和胎儿带来风险,可能直接导致宫内胎儿受感染而影响发育。”因此,女性在准备怀孕前就要接受口腔检查,如有口腔疾病应在怀孕前先治好。孕期如出现口腔疾病千万不能忍,以免牙周疾病加重,导致流产或早产等不良后果。
 
儿童要重点预防龋病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的龋齿患病率较 10 年前明显上升,刚刚长全乳牙的 3 岁孩子 51% 有龋齿,且平均每个孩子有 2.3 颗龋齿;在换恒牙前的 5 岁儿童中, 71.9% 有龋齿,平均每个孩子有 4.2 颗;刚换完恒牙的 12 岁儿童, 38.5% 有龋齿; 3 5 岁孩子,每天刷牙率只有 60%
 
“龋病仍是我国儿童的第一大口腔疾病,龋病可引起孩子牙痛,牙龈、面部肿胀,甚至高热等全身症状,如长期得不到治疗可造成儿童偏侧咀嚼,双侧面部发育不对称,还可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和萌出。”专家提醒,预防儿童龋齿,家长格外关键。从出生开始,家长就应采取用纱布或软毛刷轻轻擦洗的办法为婴幼儿清洁口腔,每日至少 2 次; 3 6 岁,家长要开始教儿童自己用圆弧法刷牙,并每日帮孩子刷牙 1 次; 6 岁以后,要及时监督孩子,以保证刷牙的效果。“ 1000ppm 及以上的含氟牙膏有明确的防龋效果,每天至少 2 次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是目前为止降低儿童患龋率最有效的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进食黏度大含糖量高的食物,尤其是在睡前。
 
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孩子牙齿意外撞落该怎么办?专家提醒,当孩子发生牙外伤,如没有脱落,则可以到医院让专业医生处理;但假如整颗牙齿撞掉,就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要判断脱落的是乳牙还是恒牙。如果是乳牙则问题不大,就近处理一下伤口即可。如果是恒牙,要第一时间找到牙齿并妥善保护才有希望重新植入存活,“要拿牙冠,不要拿牙根,因为牙根上有牙周膜,假如被污染了,植入后不能存活。捡起后用生理盐水、纯净水、牛奶冲洗干净,避免用自来水,因为对牙周膜、牙神经会有影响。冲洗后最好放回原位,赶紧就医,如果孩子太小不配合,泡在盐水、牛奶里带到口腔科就诊。”一般来说,牙齿在脱落 5 分钟以内植入,牙齿存活率 90% 以上,但最好是在 30 分钟以内,如果泡在牛奶里, 4 个小时也可以。
 
智齿歪斜要及时拔除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长出智齿,因此人们也把智齿当成智慧成熟的标志。但绝大多数人的智齿由于是在“夹缝中”生长,可能会斜着长、歪着长、横着长,甚至倒着长,这会影响周围的牙龈组织和相邻牙齿的正常生长,导致炎症和严重的口腔颌面部感染,甚至发展为关节痛和不明原因神经痛。这种情况下,智齿不拔则会“后患无穷”。“大多数人的智齿是需要拔除的,但如果智齿完全萌出,正上下咬合很好,无牙痛、炎症情况发生,也可以不用拔。”专家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埋在骨头里”的智齿称为低位埋伏阻生智齿,这种智齿局部压迫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可能引起下颌及相应面侧部疼痛。因此,当下颌及相应面侧部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疼痛,各种检查之后,但又没有发现确切病因,常规治疗却往往效果不明显时,患者应考虑有无低位埋伏阻生智齿所导致 , “当智齿‘不得不拔’的时候才去医院拔除,邻牙往往已经受到影响,这时候拔牙对口腔的伤害会更大。因此,发现智齿问题应当尽早解决,越早拔除智齿创伤就会越小,痛苦越小。 8 岁到 15 岁的孩子,最好定期去医院检查牙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
 
许多人认为,拔除智齿就会导致牙齿松动,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愿去拔除智齿。对此,专家表示,牙齿之间之所以稳固靠的并不是邻牙相互拥挤,是靠牙根扎在牙槽骨内,借助牙周膜与牙槽骨紧密结合。所以,拔智齿不会造成邻牙松动。而很多阻生智齿在长的过程中,排挤前牙,有时候会把前牙牙根顶断,未拔除的阻生智齿则会损坏邻牙。
摘自《安徽日报》 / 王慧慧 / 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