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约挂号
  • 官方微信

严谨 求实 卓越 创新

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预防、康复、急救、健康检查、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回眸历史,薪火相传!市一院院史馆开馆!

2024-07-03 来源:浏览量:2358

厚植一院人的文化根基,

 

载录一院人的精神密码,

 

彰显一院人的使命情怀。

 

经过为期一年的紧张筹备和建设,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史馆于2024年7月1日正式开馆。当天上午,合肥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张晓峰出席开馆仪式,与院领导班子成员、50党龄老党员共同为院史馆揭牌。


1

 

院史馆以“生命摆渡人”为主题,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在100平方米的有限空间里展陈了500张珍贵历史图片和百余件历史实物,结合运用多媒体科技,通过“追望/辉煌之路”、“追光/群英荟萃”、“追赶/勇立潮头”、“追忆/青春赞歌”四个篇章,全方位展现了医院为促进合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护佑人民生命健康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历史成就。

 

院史馆入口处是一面向内延伸的展墙,犹如一本打开的书,缓缓诉说医院70年“生命摆渡人”的故事。


2

 

追望/辉煌之路

 

步入院史馆,首先呈现的是医院70年发展历程,画面以“心电图”为创意时间轴,通过“扬帆起航”、“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仁济志远”四个阶段图文再现了医院70年的峥嵘岁月。


3

 

医院始建于1952年,1954年正式开诊,挂牌“合肥市人民医院、安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作为当时合肥市属唯一一所综合性医院,在开诊后的第8个年头就迎来了第一次辉煌,基础设施、医疗技术、良好服务赢得广泛赞誉,“人民医院”成为合肥地区鼎立的医疗支柱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医院迎着改革的春风,扬起拼搏的风帆,1997年成为全国首批卫生部核准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发展迈上新台阶。

 

进入新世纪后,医院迎来了第二次“创业”,通过大规模的环境改造和内涵建设,内外形象焕然一新。2003年外科大楼建成投入使用;2006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医院挂牌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9年开诊滨湖院区,同年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21年获安徽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2023年开诊新桥院区;202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运河新城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将整体搬迁至运河新城片区,生机勃勃的运河西区将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又一片热土……

 

经过七十载风雨的洗礼,如今的医院正按照“一院多区”发展战略部署,明确“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区域内领先”的发展方向,逐步打造本部院区“高精尖”、滨湖院区“急危重”、运河西区“医康养”、新桥院区“国际化”的新发展格局。

 

追光/群英荟萃

 

在院史馆进门醒目位置,是民国时期合肥社会各界名流同赠世传著名中医金容甫先生的“金字牌匾”。


4

 

金容甫先生禀赋聪慧,自幼好学,7岁入塾,14岁边读书边随父习医,在父亲的悉心传授下,三年就能应诊,为家传医术第七代传人。金容甫18岁时父亲谢世,便继承父业独立行医,未越数载,百十里外,疑难杂症患者纷纷慕名登门求治,络绎不绝。金容甫擅长中医儿科,1952年与梅德盈等人组织合肥中医联合诊所,3年后集体转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1955年,合肥地区冬季白喉流行,死亡率很高,金容甫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用中西医结合、以西医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确诊患者所患的白喉类型,对症下药,精心诊治,经他收治的白喉患者40例,治愈率为百分之百,无一例死亡。

 

金容甫孙辈金氏中医第九代传人金运松是我院内科主任医师,他积极支持院史馆建设,以捐赠的形式让“金字牌匾”再现“芳华”,以此传承弘扬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勉励后来者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医院。


5

 

70年薪火相传,医院涌现了一批像金容甫这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医名家,“追光/群英荟萃”版块通过图文介绍与实物陈列相结合的形式打开时光隧道,与名医名家“隔空对话”,汲取医院发展的前行力量。


5

 

追赶/勇立潮头

 

作为一所拥有70年悠久历史的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构建具有医院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了医院历史上第一个视觉识别系统,对医院文化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形成了“博爱、精深、团结、奋进”的一院精神和“人”字形医院LOGO。2020年,医院强化办院特色,进一步规范新院徽、院歌等文化标志。


6

 

在医院文化的指引下,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百佳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等荣誉,职工多人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全国援外医疗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一院人”追赶超越争进位,勇立潮头敢为先。一块块奖牌、一座座奖杯,鼓舞我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只争朝夕、真抓实干,追赶超越,再立新功。

 

 

追忆/青春赞歌

 

院史馆南面临窗的展柜里,最大的一件展品是原护理部主任朱美娟下放时使用的医药箱。


7

 

1969年的夏天,我院朱美娟、周德宜、余志义、胡家骅、李爱誠、刘心慈、李运熙等10余名医务人员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一起下放到淮北颖上县的陈桥公社。医疗队除了固定在公社医院看病,还经常去出诊,去十几里路远的大队巡回医疗,打着小旗,背着药箱,穿着白大衣,带着饅头咸菜,把医疗直接送到农民的家门口。为了给当地培养一批“赤脚医生”,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他们还与公社中学合作办一个“红医班”,为当地培养了40多名“赤脚医生”,若干年后,这批学员通过国家考试正式成为乡村医生,深受农民的欢迎。

 

药箱无声,它斑驳的印记却还在述说当年扎根乡下从此成为第二故乡的难忘岁月。

 

与药箱一起展陈的实物还有1952年施尚志同志参加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时科室同仁所赠的笔记本、朱丹木援也门时的医疗手册和荣誉证书、60年代医院职工调入调出登记本、70年代我院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时使用的钴铬钼合金人工关节、外科大楼奠基纪念章等。

图片

 

为了在100平米的展厅内最大程度地扩大展陈空间,院史馆在设计上巧妙构思,拆除部分天花板吊顶板材,将36张泛黄的老照片印成软膜灯箱嵌入天花板,抬头就能回望过去、感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