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以来,随着全国防控政策的调整,新冠感染患者迅速攀升,伴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到来,医院首当其冲,面对防重症、降病亡的新任务,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院全员“轻伤不下火线”,拧成一股绳,通过整合资源和力量,优化就诊流程,举全院之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为百姓健康筑牢防线。
急诊:6小时分流急危重症患者
近十天以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各院区急诊就诊量居高不下,急诊日均接诊量是平常的3倍以上,滨湖院区最高峰时候急诊内科的就诊量较以往翻了6倍,这为急诊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压力。
从前5名医生便可维持急诊内科的正常运转,而高峰时期,急诊内科需要15名医生以保运转。为缓解急诊内科就诊压力,滨湖院区从多个科室抽调医生至急诊科,确保有足够的医务人员来维持急诊科的运转。
为了确保急诊生命通道畅通,按照急危重症优先救治原则,各院区实行全院床位调配一盘棋,动态更新、动态收治,动态转诊,目前急诊能在6小时内分流急危重症患者到病房。
病房:打破内外科界限
打破内外科界限,全院所有病区均可收治新冠感染患者,耳鼻咽喉科、儿科等科室分区设置单独区域用于收治新冠感染患者。
为了保障外科病区新冠感染患者安全,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危重症医学部(ICU)、心血管内科、全科医学科和感染性疾病科5个内科包干外科病区,实行每日会诊、巡诊,全力保障诊疗工作科学规范。
ICU:严守“生命之门”
此轮新冠感染,给医院带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合并基础病的老年危重患者数量的增加。从数据来看,市一院各院区ICU收治的患者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30%都是90岁以上老人。
“年龄最大的96岁,经过接力救治现在已经拔除插管,转入普通病房。”市一院本部院区ICU主任袁慧峰说,对于原本就存在肺气肿、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再加上新冠病毒感染,无疑是“双重打击”,这些病人救治难度都很大。
为应对当前新冠病毒合并感染的重症病人,滨湖院区增加了2个重症监护病房,以往重症病房能够收治30余位患者,如今可以收治100余位患者,且还有可转化的重症床位,竭尽所能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
全员培训提高救治水平
为进一步规范新冠感染患者的救治,合肥市一院强化全员培训,提高对合并新冠感染的重症患者的识别与处置能力,注重中西医结合,强化实施俯卧位通气等治疗措施,规范使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使用。加强对孕产妇、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缺陷疾病等严重基础疾病的高风险患者的病情监测,注重规范治疗,选择适宜的通气方式,对重症病例加强会诊研判和多学科讨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床位扩容确保应收尽收
为了确保床位供应,做到应收尽收,医院一方面加大了病区床位密度,另一方面压缩产科等科室床位,调整儿科进行分区收治,实现床位总体扩容,收治能力提高10%。
同时,医院通过优化转诊流程,实现各病区转诊无障碍,进一步提高了床位周转率,保障了床位存量,确保应收尽收。
医疗救治设备保供应
医疗设备是救治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环节,为确保供应,医院医务处、护理部、物流中心、招投标中心等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采取统一调配加紧急采购的形式,确保一线救治所需的设备供应,尤其是重症患者治疗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高流量吸氧等。
通过用足用活现有设备资源,补齐补缺紧缺设备,提高设备利用效率,保障临床救治工作需要。
同时,为了进一步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对全院职工、规培生、实习生发放抗疫临时性工作补助,落实激励保障政策,持续激发队伍的战斗力。